新闻背景
自去年底“4+7试点城市带量采购”推行以来,中国仿制药市场产生了重大变化。9月24日,“4+7”全国扩面药品集中采购如约而至,带量采购从原先的11座城市扩展到全国,并规定每个品种最多三家企业中标,涉及25个品种38个品规。
以往医院药品招标只针对价格,不规定数量,药品价格居高不下。而带量采购是指医院药品招标,既针对价格,同时约定药品数量,保证在一个年度内采购完成,中标药品的采购量会定在该类药品总使用量60%-70%。企业有了销量的保证,就愿意以更低的价格来抢占市场份额。于是,全国扩面药品带量采购价格与去年集采地区2018年最低采购价相比,平均降幅59%;与去年底“4+7”试点城市中选价格水平相比,平均降幅25%。
从25个品种的中标结果分析,可以发现竞争格局最终决定了降价幅度:将25个品种按照参与厂家数降序排列,可以清晰地看到,由于规定最多三家企业中标,因此“3家”是个重要的分水岭:大于3家的降幅较大(平均降幅-44%),小于等于3家的降幅较小(平均降幅-4%),如右美托咪定等品种0降幅。
竞争格局差的多个品种价格再次腰斩。例如,阿托伐他汀钙(10mg规格)首轮带量采购中选价为0.55元/片,此次齐鲁药业将价格降至0.12元/片,降价幅度超过78%。阿托伐他汀的原研企业辉瑞、首仿企业嘉林药业,在此次集中采购中丢标。
早在2018年底第一轮“4+7”试点城市带量采购中标结果刚刚公布时,就已经引发股市大幅波动,A股、港股医药板块市值缩水近2000亿元。而昨天,第二轮带量采购结果公布后,再次引发医药板块震动。中标企业股价走高,未中标药企甚至一度跌停。
医药行业长期看好,创新是未来的产业方向
从此次带量采购招标来看,仿制药行业发展趋势已经非常清晰。短期而言,这一轮政策申报价格和中标规则相对温和,没有要求最低价唯一中标。但长期而言,仿制药行业面临洗牌,有望诞生出走成本领先战略和高壁垒仿制药的龙头。但参照美国市场,仿制药企业的未来也难言乐观,行业充分竞争,整体盈利水平较低。只能通过首仿获得180天独占期获得利润,然而这种超额收益不具有可持续性,随着同一药品上市企业数量增多、竞争格局变差,盈利能力会快速下降。
医药行业长期受益于老龄化深入,未来需求将持续提升。但只有具有持续研发创新能力、不断有受专利保护的创新药产品上市的企业才能享受行业红利。仿制药降价带来医保费用下降,节约的空间留出给创新药品种,而那些创新能力遥遥领先于同行的公司,必将是市场聪明资金的追逐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