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7日,由袁争光管理的博道卓远混合基金成立,彼时市场情绪极度低迷,上证综指在2600点区域震荡,甚至一度跌至2440点。

 

三年过去了,期间市场跌宕起伏,核心资产、成长风格轮换交替,截至2021年11月5日,博道卓远混合A(006511)基金单位净值为2.2460,净值翻倍,成立以来收益率达124.60%,同期业绩基准收益率38.10%。

 

博道卓远混合是博道基金旗下第二只满三年的公募产品,也是公司第二只满三年净值翻倍的公募产品,小博最近也和基金经理袁争光聊了聊。

 

“心中想说的除了感恩,还是感恩”。

 

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客套。

 

袁争光是一位以“靠谱”形象在直播间圈粉无数的基金经理,如果你看过他的交流,或许就能体会到,这是一位带着为大家管好钱的初衷、兢兢业业的基金经理,在持有人托付的沉甸甸信任之下,发自内心的感谢。

 

算下来,袁争光的从业经历已经超过15年,投资管理经验也有9年,而且比较特殊的一点是,他曾经独立管理过债券基金也独立管理过股票基金,而且业绩都还不错,是少有的“股债双料”型基金经理。

 

“做债券投资的经验给了我一定的宏观视角,在自上而下方面有一定经验积累。权益资产的投资,也让我有了自下而上的积累”。

 

而且,因为债券投资关注的宏观经济变化,时间窗口通常在半年到一年半,数据的跟踪频率基本上是一个月一次,这种强度下的反复训练,也让袁争光能很好地调整股票投资的心态,“将投研精力从短期的信息博弈、非关键的逻辑中解脱出来,更加关注企业中长期竞争力”。

 

袁争光偏好成长,但是,又非常强调公司估值的性价比,用他的说法是“低估值成长”,因为“任何资产都应该有其合理的价格,脱离了价格谈投资价值是不完整的”。

 

具体到组合上,他的做法是均衡配置,不会在某个方向过于集中。

 

虽然均衡的组合也意味着基金业绩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爆发式收益,不属于第一眼惊艳的品种,但是袁争光相信,“通过适当的均衡,可以保障一揽子决策的集合是更大概率的正确,也会降低业绩的波动性,从而提高投资者的持基体验,在更踏实的道路上实现“慢富””。

 

袁争光本人也是,作为博道基金“慢富”的课代表,低调但勤奋,看似不疾不徐,但功不唐捐,点滴积累,时间看得见。

 

本期『博道说』,听袁争光怎么说。

 

说产品:均衡配置,助力慢富

 

问1:博道卓远混合成立满三年,是博道基金旗下第二只成立三年净值翻倍的公募基金产品,作为基金经理,也作为博道基金“慢富”的课代表,您有什么感想?

袁争光:心中想说的除了感恩,还是感恩吧。

这个产品成立是2018年市场最低迷的时候,过程中也有过一些超预期的波动,好在三年过去,卓远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回报。但是如果没有大家的信任和包容,所有的工作和成果都将无从谈起。

 

问2:您是如何进行博道卓远混合的管理的?

袁争光:博道卓远是一只偏股混合基金,我配置股票的比例也相对较高一点,但是组合整体配置会比较均衡,不会过于集中在某个方向。

我觉得这样可以将公司业绩背后的支撑因素适当分散,从而提高一揽子决策的正确概率,也能降低业绩的波动性,这其实也有助于优化投资者的持基体验,让大家在长期投资的道路上更踏实地持有,实现“慢富”。

 

问3:您同时还管理了其他几个“远系列”产品,比如博道志远和博道安远,这几个产品有什么区别?

袁争光:主要在于产品的定位。

最不一样的是博道安远6个月定开混合基金,它本身的定位是个偏债混合型产品,规定的股票最高仓位是50%,适合那种风险承受能力中等,希望产品波动相对较小,但又长期分享优质股票收益的客户。所以我们把它设计为定期开放型,管住手,提高持有体验。

对基金经理来说,控制好回撤比较重要,同时也力争取得尽量高的收益,所以在这只产品上我对波动关注比较高,投资会偏保守一些。

而博道志远和博道卓远类似,刚才也说到是偏股混合基金,而且股票最高仓位可以到95%,所以相较于博道安远来说,它们的股票仓位会更高一些,净值波动也相对大一点,适合有一定风险承担能力、追求较高预期回报的投资者。

目前为止,这两类产品的总体表现都还在预期的范围之内。

 

说经历:超15年积累 股债双料

 

问4:在您超过15年的从业经历里面,首先做了6年行业研究员,然后当了3年的债券基金经理,后面开始管理股票基金,能否具体分享一下相关经历,以及对投资有哪些影响?

袁争光:我是2006年入行,最开始从研究员做起,当时我更多是去寻找市场预期差,比较崇尚翻石头找股票。也是在这个阶段打下了相对扎实的研究基础,比如勤于看公告、勤于调研这个习惯是一直保持到现在的。

后面正好有个比较偶然的机会,就开始担任债券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助理,覆盖宏观和利率的相关工作,并且很快担任了债券型基金的基金经理。

做债券投资的经验给了我一定的宏观视角,我会更重视对宏观、经济周期以及利率趋势等“自上而下”视角的把握,这对于拓宽股票投资的视野非常有益。

与此同时,因为宏观经济变化的时间窗口通常在半年到一年半,你对宏观数据的跟踪频率基本上是一个月一次,这种强度下的反复训练,其实也能够很好地调整股票投资的心态,将投研精力从短期的信息博弈、非关键的逻辑中解脱出来。

后面回归权益投资,结合我所经历的多轮不同经济形态和市场周期,在股票投资方面越来越认同“长期投资、与优秀同行”的理念,并把投资落实到“对优秀公司的长期持有”这种理念中。

所以,做债券投资的经历给了我一定的宏观视角,在自上而下方面有一定经验积累,权益资产的投资,也让我有了自下而上的积累。

 

说特点: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问5: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如何在投研中实践?

袁争光:在“自上而下”方面,我主要是把握不同阶段中宏观和流动性的主要特征,比如去关注经济运行中的美林周期以及宏观流动性的变化趋势等等,并在此背景下比较行业方向,形成一个大概的趋势性判断,这其实是有大类资产配置的视角在的。

而“自下而上”是我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工作模式。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会大量地看原始公司公告,亲自调研上市公司,通过把关信息输入的源头,从而保证相对有效的信息质量。

同时,我也会自己梳理投资逻辑,尽可能缩短决策链条,再结合内外部研究支持,特别是内部的深度研究和跟踪,提升认知决策的正确概率,最终实现投资决策的相对大概率正确。

 

问6:具体会怎么来选股?

袁争光:选股方面,除了大家常看的财务报表等定量指标外,我也比较看重一些定性因素,比如公司的成长性、当前所处的周期位置以及公司的长期竞争力水平等等。

特别是公司的长期竞争力,它的影响因素包括公司战略、产品竞争力、市场空间和市场份额变化趋势、护城河与供给竞争态势、定价能力、公司治理、激励机制等,要对公司做一个比较综合的判断。

 

说风格:不断进化的低估值成长策略

 

问7:股票投资的风格是怎样的?

袁争光:在股票投资上,我觉得我的风格是价值和成长并重,比较注重性价比,但长期来看是偏向成长的,业内常用的标签就是GARP风格(Growth at a Reasonable Price),我觉得也可以简单一点概括为低估值成长风格。

 

问8:成长性高的个股一般估值比较贵,怎样平衡估值与成长?

袁争光:我比较看重成长与估值的匹配度,其中更看重现阶段的周期位置、成长速度以及公司的长期竞争力水平。

具体在实践中,我会通过与市场不同板块的横向比较以及自身历史不同条件的纵向比较,总体对公司的估值百分位有个具体参考。

过去我对于估值很高的股票接纳度相对会弱一些,但是近些年也结合成长性相对有所改进。

事实上,新能源、半导体、计算机、医药等领域我经过深入研究、密切跟踪,一直还是有较多持仓的。

只不过,如果市场涨幅已经很大,并且预期高、估值高、机构持仓高的公司,我还是有所保留,因为我觉得从逻辑上来说,任何资产都应该有其合理的价格,脱离了价格谈投资价值是不完整的。

另一方面,从自我认知的角度,因为股价它反映了市场的预期,如果说你在研究深度方面没法在市场上做到更接近真相、更领先市场,对基本面没有超额认知,那么你是很难在高估值股票上做出超额收益的,所以这类公司对我而言,投资的性价比相对也会比较低。

 

问9:市场中也有低估值股票价格持续下行,没有出现价值回归的情形,要如何避免这种“低估值陷阱”?

袁争光:估值只是一个结果,形成当前估值背后的原因是公司的基本面状况,包括前面所说的成长性、周期位置、长期竞争力水平等。

要想避免“低估值陷阱”,肯定不能简单因为便宜而买股票,而是要去看它的长期竞争力是否突出,或者它的基本面是否有积极的变化因素。

 

说市场:股市重结构性 债市存配置良机

 

问10:今年以来部分周期类个股表现十分突出,您怎么看?

袁争光:今年以来周期类股票的表现与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有着很大的关系。

疫情后经济复苏,加上出口需求量大,所以原材料供应紧缺,上中游公司企业利润大幅增长,不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都呈现出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周期类个股上涨也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所以在投资上保持自上而下的敏感性和全市场的视野还是很重要的,对这种投资机会的把握就显得尤为关键。

 

问11:站在当前,您如何看待未来股债市场的投资机会?

袁争光:股票市场方面,首先要把握经济增长和通胀的具体幅度,以及这样的形态组合对股票市场总体和方向性的影响。当前状况下,我个人认为市场震荡可能会明显加大,结构性的机会更为关键。

其次要在经济放缓的同时寻找涨价链条中的投资机会,包括利润率提升的下游消费品,需求回升、成本改善的中游产业链以及长期供需结构较好的上游周期品。长期来看,我觉得可以战略性地把握能源转型过程中的巨大投资机遇。

债券市场方面,由于当前经济回落的趋势比较明显,现阶段CPI的压力相对不大,货币政策仍着力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利率,所以我认为债券市场存在配置型机会。